关注社会热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共产主义
用新思想、新科技畅想未来、创想一个幸福美好的明天
做一个为国家为人民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学习知识和交流的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激辩: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一半的人类工作吗?

 二维码

这场讨论,虽然是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但实际上正反方只是表象,这其实是六位嘉宾对人工智能发展未来的讨论。栗浩洋,用工业革命代替了大部分工人的工作为佐证,代表正方提出人工智能不只是代替一半的人类工作,可能会代替80%、90%的人类工作。他认为未来十几年是“人工智能+”的时代,这场颠覆将会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颠覆更加令人震撼;刘圣则代表反方提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而是解放生产力”。

以下为现场辩论实录节选:

正方辩手(会)
邓亚峰 格灵深瞳技术VP
栗浩洋 朋友印象、乂学教育创始人
雷宇 智能管家CTO

反方辩手(不会)
王乃岩 图森互联首席科学家
刘圣 DeepCare联合创始人、CEO
王曦 杉数科技联合创始人


双方辩论陈词

正方邓亚峰:我方认为人工智能能够取代人类的工作,人工智能是一种用机器来实现人的一些智能,增强人的能力的技术。它的目标实际上是要提高这个社会的生产力。

为什么说它能够取代人的工作:

第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发展了60年,在近几年内,归功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在技术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以图像识别中的人脸识别技术为例,过去的50多年中只有4倍的提升,但是在最近几年内取得了20倍的提升。这个领域还会有更多的技术进步出现。

第二,归功于大众、资本的关注,更归功于应用的产生。在前几年讲人工智能,关注的都是很专业的人士,大众很少有人关注。而现在社会、资本对这个方向非常的关注,同时各种应用应运而生,这些都能够促进这个行业的进步。

第三,为什么我们认为很多的工作可以给人工智能代替呢?是因为人工智能的特点,决定了它要代替的是人比较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这部分人是在社会中数量最大的人群,所以说能够代替一半的人。

反方王曦: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题目其实是面向未来的,但是如果回溯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伴随着任何一次科技技术的革新,都会有类似的讨论,所以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历史上究竟发生过一些什么,给大家举一个不太遥远的例子。

1908年,当人类第一次实现批量化、流程化生产福特汽车的时候,人们出现了相似的担忧,因为整条生产线上可能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的员工都已经不被需要了,只需要14个小时就可以生产一部汽车,这样人类的工作彻底会被机器取代。

但是实际上我并没有看到这些人被彻底淘汰,相反我看到的是这些人转而能够服务于由于机械化、流程化生产,而催生出一个比原来更大千倍、万倍的生产。具体而言就是汽车的生产、制造、服务、保险,现在可能是一个达到了11万亿的市场。

最后总结一下,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要关注眼前的这张小饼,要看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大饼。



正方雷宇:我觉得人工智能提高生产力,释放很多好的需求,是一定会发生的。比如,现在人工智能的基础是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可以把人类以前所有的基于经验的、基于数据的很多工作,都承担起来,我觉得这是社会进步,就和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一样的道理。

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大家必须去接受它,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的精力释放出来,人类才能引领新的格局、引领新的未来。

我本人是做机器人的,如果我们把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来说的话也是一样的,很多重复劳动还有高危的一些行业已经在发生了,比如说客服机器人、迎宾机器人、消防机器人,都是在代替人类的工作,大家会觉得这是在解放生产力,我觉得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反方王乃岩:我的观点主要有两点:第一,我确实赞成对方辩友说的,可以取代掉部分的人工工作。可能机器可以取代掉人类99%的工作,但是剩余1%的工作,是需要人来完成的。比如说在自动驾驶中,机器可能在99%的时间能够取代人,但是在剩下1%的时间,也就是那些往往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人的作用依然是不可取代的。但是如果只考虑那99%、忽略掉1%的话,这样的系统仍然是不能完全被机器所运作的。

第二点,目前的人工智能依然是以数据为主导的弱人工智能,这其中涉及到我们要去采集大量的数据,用来覆盖掉我们所有可能可以遇到的情况,我们并不能像人类这样使用一个描述性的语言定义一个事情,这样的一个弱人工智能其实是非常不完善的。

正方栗浩洋:刚才反方的一辩其实正好证明了我们的观点。他说其实人工智能机械化取代了人的工作,以至于他可以做别的,或者像马斯克说的那样什么也不做,由政府来发福利。我投资并担任董事长的乂学教育,做的就是用机器来代替人类老师的工作。我认为我们可以代替几百万、几千万的老师,因为每位老师不可能像人工智能系统一样了解6万个知识点,了解6000万道题目、了解所有的高考、中考考点……这样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人对比,其智能远高于人类智商的智能。所以我认为人工智能代替的人类目前的工作,将是大面积的而且也是恐怖式的,而人类到底走向哪里,能不能被政府发福利,能不能获得更优越的生活,我们并不知道。

反方刘圣:刚才我觉得正方的一辨、二辨也是反过来在证明我们的观点。刚刚我们的二辩说人工智能很多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但是可能最后只有1%到10%的问题是没法解决的,所以这个时候需要人类的介入。

举个例子,我们是做人工智能和医疗的,我们想做的事情是,想教会电脑看医疗的片子。我们在帮助医生的时候,等于医生在看病的时候,看的是脑袋里面的数据库,根据他很多年的经验积累下来的数据库。一个好的医生一辈子看的不会超过5万个病例,可是5万个病例如果教给机器来学的话,可能只需要一个礼拜的时间。那我们通过大数据的积累,帮助医生提高其诊疗水平,最后做决定的时候还是由医生来做。
自由辩论

正方:其实在极少数的地方,人工智能只能代替一部分的人,但是在80%的工作里面,人工智能可以全部代替人。比如说搬运机器人,比如说很多工业制造商的生产线,完全可以用机器人代替人。

反方:我们不否认这件事儿,但是我们今天的辩题是是否能够取代人类。我们其实回想工业革命或者是农业革命,都是一样的。我们被取代的工作通常都是重复性的比较低价值的工作。把这些人力解放出来之后,其实他们可以投入到更高价值的工作当中去,为我们整个社会创造一个更大的饼、更大的价值。

正方:实际上我觉得人工智能是不可能把人都抛弃掉或者取代掉的,但是在人数众多的重复性的劳动上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的。

反方:刚才我们都强调是可不可以取代,但是其实在很多行业里面,人工智能能够比人做得更优秀,这是大家不容否认的。比如,在一些需要精度的地方,机器人是完全可以代替人类的,并且我觉得这个是可以依赖他的。科技是用来被人用的,这是我们最核心的观点,只有科技才能推动人类发展。

我们杉数科技就是一个用运筹优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理论来帮助企业做决策的。但是我今天依然是反方的辩手,这两件事情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取代决策者,而恰恰相反我们要为决策者提供支持。他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决策场景、什么样的决策输入,才能得出一个合理化结论。换句话说,如果把人工智能切分开来,要以人工为基础去开发智能,而当智能成熟了以后,他必须要反过来服务于人工。

正方:我觉得对方三位辩友搞混了智能化机器、智能系统和人工智能的区别。人工智能并不是做一个机器设备让人来操控的,至少在某些领域里面会全面取代人,比如亚马逊的仓储搬运机器人,包括未来的自动驾驶,我认为未来有一天一定是全面取代所有的司机,尽管它可能也会死人,但是出事故的概率远远低于人类,我们就可以让它百分百取代。

还有医疗,我们每个人都受过庸医给出来的错误诊断的痛苦,现在别说普通的医病的案例,既使在CT对于癌症的诊断方面,最高明的医生大概也就80%的准确度,而现在人工智能已经达到99%的准确度。为什么在这么高准确度的时候,你要让一个低智能的人类再来替机器做的判断呢?

反方:这个问题其实更涉及到技术层面的一些理解。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深度学习的发展。但是我们知道深度学习从2012年有了一个飞速发展之后,至今也有差不多四五年的时间了。深度学习的红利还能持续多久?以目前从学术界的角度来看,最多也就再有5年时间。我的意思不是说人工智能不会有发展,而是在5年之后,我们在这一波深度学习的发展之下,我们能解决的问题已经解决得很好,但是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仍旧不能解决。实际上这种强人工智能,仍然需要再有一波需要像深度学习这样的革命性变革。

正方:花旗银行和牛津大学的一个报告,跟你的看法相反,他认为美国有47%的人类工作,中国、印度有70%的人类工作,都会在最近的15年全部被取代。

反方:刚才正方三辩一直在强调人工智能是要取代人类的,但是我想问一个事情,就是人工智能再厉害、机器人走到哪儿也是要找电源的。

正方:我想回复对方二辩说的结论。其实我是不认同的。第一,这个辩题没有规定时间,5年。第二,深度学习技术,其实我跟乃岩本身是做算法方面的,这个技术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并不等于它是停止了,它其实变成了一个基础,比如说在特征表示这方面。所以说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在受到这么多的关注、这么多的资本和学校的支持,其实这个领域是很难用今天的视角来看,它就已经是限定了的。

反方:我非常同意你刚才说的,不能以一个限定的眼光去静态地看我们现在这张饼的大小,这张饼的大小可能很容易就可以有一半甚至更多被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取代。但是因为它们所催生出来的更大的饼,它们能占多少,我相信远远到不了一半。

正方:所以我们并没有说完全把人代替掉,而是把人解放出来做更高级的工作。我是说让人解放出来做这些需要脑力活动的高级的工作。

反方:我继续补充一下刚才的观点。现在的人工智能仍然是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所以它的使用场景仍然是非常局限的。确实我们在一些限定的场景、特殊的应用下可以超越人类。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因为机器是没有常识的,所以会导致对于人类很简单的一些任务反而不能实现,比如是识别红绿灯这样一个简单的任务。


双方总结陈词

正方栗浩洋: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不只是代替一半的现在的人类工作,可能会代替80%、90%,就像在上百年来,在农业领域,90%的人类工作都已经被播种机、收割机所代替。现在人工智能的拖拉机已经可以每分钟扫描5000株植物,可以识别出生菜和杂草、以及农作物的病变程度和未来要撒什么农药,从而节省90%的农药。

除了一些共识的工人和基础白领工作,人工智能在一些我们认为不可取代的领域里面,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包括新闻编辑领域今日头条的小鸣和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律师判案,甚至是艺术领域。我们当时说人只能走到艺术的领域和情感的领域,但是现在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它能够读懂毕加索、梵高、马蒂斯等并从中抽取艺术风格。人工智能作出的画已经超过了80%的画家的水平,也就是说,世界上80%、90%的艺术从业者都要被取代。

人工智能在艺术的商业应用更是突飞猛进,在《冰川时代》里面,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做的美术渲染,已经部分代替了美工设计。在我们“朋友印象”APP里面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但能帮你高效地进行了社交匹配,而且我们期望在未来你不一定需要那么多的朋友和闺密,有一个人工智能的机器人闺密,可以跟你一起聊天、抒情,帮你一起去发泄骂你的老板,但是最后它们又能给你最有价值、最客观、最冷静的建议,能够帮助到你。

到了那一天,人工智能代替我们所有人目前80%的工作,并不是一件恐怖的事儿,而是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必须要接受和拥抱的现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企业致力于要推动的事情。我觉得互联网+时代已经过时了,未来十几年是人工智能+的时代,而这场对几乎所有行业的颠覆会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颠覆更加令我们猝不及防和深刻,每一个人一定要好好拥抱。

反方刘圣:我先来回应正方的观点。您捕捉到了很重要的一个点,我们现在这一波的人工智能主要是基于大数据的,所以我们用来训练的大数据其实是从行业里面来的。
您刚才讲的现在也有人工智能从事创造性的行业(比如说作诗、写音乐、画画),可是这些机器人作的画和写出来的音乐,只能够达到一般人的水平,也就是说让我们一般人看起来还不错的水平。如果真的让专家来评判的话,还是远远不足的。

应该这样讲,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人工智能的从业者,所以我们对未来是坚信不一的,我总结一下,我们并不认为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而是解放生产力。有三个观点需要重申:

第一个观点:人工智能目前还是比较弱的人工智能,所以它的应用场景是非常有限的,它只能在特定的场景下解决一个定义非常明确的任务。

第二个观点:它能够取代的工作也非常有限,有三种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也就是领导者、连接者、沟通者。领导者就不多说了,没有人愿意听一个机器说话。沟通者和连接者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医疗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包括软件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和医疗工作者,连接者这个事情就必须要人来做。有一句名言说,医生是偶尔会治疗,常常会帮助,总是在安慰。那安慰这件事情只能人来做,而不能机器来做。

第三个观点: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取代的是人类的重复性的劳动,我们把这些生产力解放出来,人类可以把时间放到更好的,解决一些高难度的劳动上面去,给社会、给整个进步创造更大的价值。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辩论专区                  老师演讲                 教育互助                  互动团队
联系QQ:972455343 微信:jcwtb_com 联系邮箱:972455343@qq.com
联系电话:18811387238